| November 27, 2021
南大新传研会
“我会把实验中心描绘成为一个计算中心(The Center of Calculation)。”
结束了每周三下午的第谷读书会,计算传播学实验中心的主任王成军老师谈起了他心目中的实验中心。
“计算中心”是拉图尔在《科学在行动》一书当中提出的概念,代表着地方性知识的汇聚,是一个信息储存和传播的平台,也是一个创造知识的社区。在大航海时代,通过航海家的冒险,世界的轮廓被一点点描绘了出来,关于世界形状的信息被汇聚到欧洲,影响了全球各个国家的发展。
南京大学计算传播学实验中心创立于2015年。在这个“计算中心”,指导老师是核心节点,同学们不断加入,共同组成了一个采用计算社会科学视角凝聚群体智慧、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网络”。至今,该团队共有王成军、尚可可、马志浩、周奕欣4位指导老师以及数十位同学。
实验中心
用开放与包容创造知识
实验中心团队成员的研究领域多元,像王成军老师研究信息扩散、计算叙事、注意力流动,尚可可老师研究在线信息传播、疾病传播,马志浩老师专注健康传播,周奕欣老师关注数字媒体与社会时间……方向各异的大家相聚在实验中心,正是源自“计算的知识和使命感”。
“实验中心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与包容。大家进入计算传播领域的时间不同,感兴趣的方向也不同,但彼此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不会有人特意去树立权威和标准。这种氛围对学术创新非常有利。”马志浩老师认为,团队成员间的同质性使彼此有了交流合作的可能,而异质性则让这种交流合作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创新的思路。
“计算中心就是去试图汇聚在地化的知识,形成群体的智慧”,王成军老师提到计算传播学实验中心的使命,称每周由实验中心举办的“第谷读书会”也源自这个逻辑。
第谷读书会
第谷致力构建观星堡,系统地收集行星运行的数据。几十年如一日的收集和记录最终影响了引力科学的发展。基于第谷收集的大数据,开普勒提出了三大定律,描绘了天上的行星的运行轨道。第谷和开普勒的工作改变了自柏拉图依赖认为完美的圆才是天体运行轨道的错误认识,帮助人们终结了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争论。无论是“第谷读书会”还是计算中心,王成军老师都期待它们去汇聚并创造知识,就像曾经的第谷实验室一样。
除了第谷读书会,实验中心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活动来汇聚在地化的知识,比如开设“计算传播”豆瓣小组(目前已有2632位成员),打造能够随时更新的计算传播学在线讲义……不同的人在这里聚集,不同领域的知识在这里汇聚,思想碰撞由此产生,随着对全局的知识和信息了解的加深,知识的创新得以实现。
“计算传播学”豆瓣小组
打破桎梏,探寻计算传播绿洲
当今社会中,人们的各种传播行为几乎都已经被网络化、数字化了,技术的迭代使得传统新闻传播研究面临着数据、方法、理论等多方面的挑战。如何应对海量的、基于人类行为的新闻生产、新闻扩散和新闻效果数据?如何为新型的新闻生产、扩散和消费行为寻找新的理论视角呢?计算传播的视角与方法显得日益重要。
“传播学往往被看作社会科学的绿洲,而我们会把计算传播看作是传播学领域的绿洲,不同的人都可以坐着骆驼来到这个绿洲栖息,然后获得发展的养分。”
王成军老师认为,仅仅将计算传播学视为一种方法,是对计算传播学的矮化,“它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论,一种范式,一个领域”,在他看来,计算传播“背后是一个社会过程,传播过程,传播行为”,有着相对应的机制和逻辑。
实验中心成员工作场景
对于计算传播学而言,一个好的研究首先必须是重大社会问题驱动的,并且能够找到好的数据作为支撑(第一个阶梯);其次要能够从数据当中挖掘出行为的模式 (第二个阶梯);最好可以阐明模式背后对应的机制(第三个阶梯);最后还要尝试理解背后的基本原理(第四个阶梯,往往难以企及)。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我们其实一直在寻找对人类社会的一种解释。我们试图理解社会参差多态的美和人们存在的合理性。让我们感到好奇的地方,其实就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王成军老师指出,计算传播学是跨学科、多学科发展和协作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它可以从新的维度来帮我们看已有的问题,最终实现“理解周围人,认识你自己”。
“百折不挠,坚韧、坚韧、坚韧”
“这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从经典和传统的角度来看,是个越轨的东西,也必然会面临很多不解和质疑。”王成军老师认为,对于计算传播领域的初学者而言,必须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在崭新的领域里,要敢于面对批评,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新知,参与互动,激荡真理,致力创新。
同时,“我们的学生呢,基本上都是文科生,他们可能在心理上会存在恐惧,这个恐惧其实造成了学习计算方法的障碍”,王成军老师强调,“百折不挠,坚韧、坚韧、坚韧”,也是实验中心研究员最为重要的品质之一。此外,他认为研究者还需要积极、主动、勤奋、认真的品质,真正去把想要做的事情完成,把大脑中的想法落到实处。
实验中心记录墙
计算传播学实验中心内部也通过读书会、组会、课程、项目、竞赛等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具备以上品质。“传帮带,相互带动,可以让小团体有不断前进的动力”,这是王成军老师认为颇有成效的团队协作方式。
“对初学者而言,很重要的是找到一个研究问题。但这恰恰是最为困难的。因此,我们往往会让研一刚加入的同学先加入老师或者师兄师姐的项目,先从已有的问题去做。Learning by doing,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社会学习。”
实验中心成员连续两届获得“传播数据挖掘竞赛”一等奖
“Learning by doing”是实验中心的行动哲学。新一代研究者加入老一代研究者的研究课题先积累经验、建立勇气,在前辈的指导下做参与式的观察,在头脑中进行思想实验,通过积累数据、知识和成果输出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开始研究自己的课题。这种薪火相传的模式促使实验中心的研究者们相互进步、共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同,还增强了实验中心的凝聚力。
“人类的这种思想的进展,必然是痛苦的,无法轻松快乐地走完这一个过程。我们只能说为学生们搭好脚手架,让他们一步一个台阶,慢慢向前。”坚韧开放,积极勤奋,脚踏实地,在计算传播学实验中心这个平台上,师生搭建起通往未来的道路。
“寻找人类传播行为的基因”
计算传播产业的发展,数据和计算所驱动新型媒体的出现,国家和社会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新闻传播学转型对数据科学的依赖……这是计算传播实验中心的产生背景,也是它不断发展的利好因素。
至今,计算传播学实验中心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多项目标:建立了计算传播学社区;参与申请、创建了中国新闻史学会计算传播学专业委员会;成功召开了计算传播学论坛和年会;合著出版了《计算传播学导论》、《社交网络上的计算传播学》;开设了计算传播学相关课程。
从筚路蓝缕到如今越来越壮大的学术共同体,王成军老师认为,“计算传播这个领域已经成型了。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挺好的平台,现在是希望能够找到人类传播行为的‘基因’是什么,希望能够给计算传播赋予更多理论化的东西”,这是王成军老师对自己的期望,同时也是对实验中心以及计算传播领域的期望。
实验中心在线讲义
在王成军老师看来,对于实验中心内的老师们来说,更新教学、出版相关的著作是未来的一项任务;对于实验中心内的同学们,去做更多的学术训练也是未来的挑战。
“现在整个社会、学术界都相对认可大数据,认可计算,但这中间还有很多艰苦的工作。”已经实现诸多发展目标的计算传播学实验中心团队对未来有着很多畅想,对于他们而言,未来的工作是艰苦的也是值得期待的。
计算传播学实验中心老师介绍
王成军,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传播学实验中心主任,兼任香港城市大学互联网挖掘实验室研究员;曾任中国新闻史学会计算传播学专委会秘书长(2018-2020)。致力于采用计算社会科学视角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内容包括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扩散、注意力流动和计算叙事,研究成果发表于SSCI和SCI索引的期刊,例如Internet Research, Cyberpsychology,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合著《计算传播学导论》(2018)、《社交网络上的计算传播学》(2015)、参与翻译《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与实践》(2013)。主要讲授《计算社会科学导论》(本科课程)、《数据新闻》(本科课程)《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硕士课程)、《计算传播研究方法》(博士课程)等课程。
尚可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2017年12月博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兵器科学与技术专业,2018年4月至今在南京大学任教,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国际经典物理期刊发表SCI论文9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计算传播学研究委员会社科类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省部级自科类项目10余项、省部级社科类项目2项。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在西澳大利亚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期间激发了广泛的科研兴趣,研究方向有社交关系预测、零模型、在线社交网络和网络信息传播等。为网络科学领域10本SCI期刊的审稿人,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外聘硕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人,中国新闻史学会计算传播学研究委员会首任副秘书长(2018.10 -2020.10),目前谷歌H指数为8,i10指数为6,相关学术研究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美国物理联合会网站、美国科学促进会(Science的主办机构)旗下网站、南大新闻网等学术机构报道。
马志浩,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2012年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管理学院,同年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于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广播电视台,从新闻报道工作。服务期满前往澳门攻读研究生学位,2018年9月获得澳门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传播学),研究领域为新媒体与健康传播。
周奕欣,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2014年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获得应用心理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同年前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进修,于2017年获得应用心理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之后在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互联网挖掘实验室学习,期间前往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传播系访问交流。在2020年取得博士学位,并荣获港府博后奖学金(Hong Kong Postdoc Fellowship)资助,于香港城市大学传播研究中心进行博后研究。2021年,加入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从事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为计算传播、数字媒体与社会时间、人格与人际关系、量化研究方法、健康传播。
采访:韩雪征 秦科
文稿:秦科 韩雪征
图片:韩雪征,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排版:秦科
责编: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