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漓江问答 ,作者少校
在比赛过程中,犯规意味着成绩为零。学术论文写作和投稿有很多的规范,这些规范绝大部分是公开的,对学术研究来说,了解并遵守专业规范是一个起码的要求;也有一些是隐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什么潜规则。就编辑和作者来说,客观存在着一些信息不对称。有些规范是约束编辑的,但作者并不清楚或者容易忽略。比赛中成绩为零则一切从头再来,但在学术研究中一旦犯规,有时候意味着成绩为负,它会带给个人一些持续性的伤害。
先说大家都非常清楚但总有人会犯规的一些情况。做编辑最恼火和头疼的是什么?我相信大部分编辑给出的回答都是:一稿多投。不能一稿多投,几乎每一个期刊编辑部在投稿指南里都会特别强调这一条。作为过来人,我非常理解作者的心情:绞尽脑汁写完一篇文章,投出去以后经常是石沉大海。一般编辑部都会声明,作者在三个月之后,如果仍未得到录用通知,就(其实是才)可以自行处理。如果按照正常流程,三个月后再投稿,则半年时间已过,这确实令作者无奈,客观上造成了作者一稿多投的冲动(所以我刊要求一个月给出审稿意见)。但作者也许不太清楚的是,为什么编辑处理一篇稿件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为什么编辑都会如此介意一稿多投?因为对编辑部来说,收到一篇稿件,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首先要经过责任编辑初审,责任编辑在大量的来稿中甄选优质稿件,这本身既是一个技术活儿、同时也是一个繁重的体力活(据我所知,编辑中很少有眼睛和颈椎没毛病的),然后稿件还要经过二审三审最后终审,再经过一校、二校、三校甚至于N校,方能最终面世。每一个环节都有固定的时间要求,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撤稿、重审等情况,那这个程序就要重新来一遍,期刊的出版周期就会被完全打乱。
我曾经处理过一篇稿件,那时我们学报还没有启用投稿系统,来稿通过电子邮件,知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也还没有投入运作。作者是研究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文章选题有意义,研究的角度也比较新颖。文章通过终审、印刷厂付排,清样三次校对,期间数次退修和技术性沟通,在即将付印的前两天,作者给我打来电话,告知需要撤稿,原因是她的这篇稿件在另外一家期刊已经发表。因为是一个女作者,我当时强忍着没有说粗话,但我抓狂的心情真是无以言表。所有的精力和付出全部作废不说,这还意味着我必须另外找到一篇学科门类相同而且字数相当的稿件来替换。即使是恰好能找到这样一篇合乎要求的稿子,出版时间也必须延期。这稿件无论撤换还是发表,最终都将造成责任事故。
现在大部分的期刊都已经采用了投稿系统,这些采编系统都是基于庞大的文献数据库,几乎囊括所有的期刊、报纸、著作、学位论文等文字出版物,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搞多投情况的发生。但一些作者并不清楚,以为自己给哪些期刊投了稿件,编辑并不知情。刚创刊那会儿,我们通过电子邮件投稿,编辑部投稿邮箱里常常出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况,最离谱的时候,收件人名单里有多达一百个以上密密麻麻的抄送地址。现在采用投稿系统以后,编辑部每收到一篇投稿,系统里都会自动显示这篇文章和作者的相应信息。试想,如果编辑看到这样的信息,他还会有兴趣认真地审读这篇文章吗?就像相亲的时候,你对遇到的每一个美女帅哥都说我爱你,而且还是公开地大喊大叫,他们谁会相信呢?
(作者可能不会想到,他的投稿呈现在编辑面前时是这样的)
再说文章本身的规范问题。每一个做学术研究的都十分清楚学术研究中的伦理道德。有些规范是约定俗成,但大多数是强制性的,比如严禁抄袭,这是学术研究中的一条红线。关于抄袭的界定,以前有很多模糊的地方,但现在已经越来越清晰。作为一个作者,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试图逾越。一旦被定性为学术不端,基本上也就意味着其学术生命甚至于政治生命的倒霉的开始。这些案例不胜枚举。
几年前我们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我记得是关于关于人工智能相关问题的。文章发表以后收到读者举报,指该文全部翻译自一本英文论文集,随信还附上该文献的复印件。这是之前我们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况,为了稳妥起见,我们找到原始文献,然后又请外语学院的英语教授对英文文献和作者的中文论文进行了逐行比对,结果证实该篇文章90%以上完全直接翻译自该英文文献。如此巧妙的抄袭真令人匪夷所思,你没法不佩服作者的聪明。后来我和该作者多次沟通,希望他至少在态度上给编辑部一个低姿态的说法。没想到此君高调得很,宣称自己的这种做法并无不妥,反指编辑部无事找事。于是编辑部只好愤怒地刊登了一个撤稿和谴责声明。自然,编辑部也不会再接受此人的任何来稿。这是同行们的一个通常做法,有时候遇到屡屡违规的作者,期刊之间还会互相知会集体抵制,也就是俗称的列入黑名单。
作为一个编辑、尤其是所谓核心期刊的编辑,其实基本上都处于一种战战兢兢的状态。如果万一发表了有问题的稿件,所造成的损害对期刊来说将会难以承受(对于作者来说,其损害程度也并不会更低,各学术机构在各种学术评价机制中都已经明确,一稿多投、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需承担相应后果)。最直接的后果是,一旦被列为学术不端文献(简称ALM),各数据库和学术评价机构在对期刊进行评价时,将直接影响其得分和排名。各核心期刊评价机构通常是以两年或者三年一个周期对期刊进行评价。稀饭就那么一锅,排队的和尚又那么多,哪家进哪家出,一切数据说了算。
中国知网开发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是一个强大的机器。我想对作者说,一定要对我们的大数据技术手段和水平无条件地信任。作者投稿以后,并不太清楚这篇稿件会被怎样地操作,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责任编辑在收到稿件以后,常规的做法是,首先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里面进行检测,如果显示文献复制比超过40%(达到这个数值就被认定为学术不端文献),这篇文章基本上就不会进入下一个审稿流程(当然也会有特殊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编辑会人工比对)。我还想告诉大家,这个比对结果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冤假错案,因为系统会把两个文献重复的部分直接显示出来,一目了然。对作者来说,这是无法逾越的雷池;对编辑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取舍标准。
写学术论文是一件苦差事,编学术期刊也是一件苦差事。作者和编辑的头上,都悬着一把剑,一不小心剑就落下来了。遵守游戏规则毫无疑问是必须的,但游戏规则也逼着我们变得非常功利,无论作者还是期刊。这当然很不好,但大家也都毫无办法。
END
作者:少校, 湖南澧县人,作家、大学教师,现居广州,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无处流浪》,长篇小说《是我,请开门》、《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以及诗、散文等。
来源:漓江问答(ID:liwd_646691)